太可爱了,把歌词发上来,写得真不错呵,强烈建议大家都去听一听,银铃一样的声音哦,很久没听到过了。
(童)阿爸。
(爸)哎!
(童)太阳出来月亮回家了吗?
(爸)对啦!
(童)星星出来太阳去哪里啦?
(爸)在天上!
(童)我怎么找也找不到它?
(爸)它回家啦!
(合)太阳、星星、月亮就是吉祥的一家!
(童)阿妈。
(妈)哎!
(童)叶子绿了什么时候开花?
(妈)等夏天来了!
(童)花儿红了果实能去摘吗?
(妈)等秋天到啦!
(童)果实种在土里能发芽吗?
(妈)她会长大的!
(合)花儿、叶子、果实就是吉祥的一家!
(妈、爸)宝贝。
(童)啊?
(妈、爸)爸爸像太阳照着妈妈!
(童)那妈妈呢?
(妈、爸)妈妈像绿叶托着红花!
(童)我呢?
(妈、爸)你像种子一样正在发芽!
(童)噢!明白啦!
(合)我们三个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
所谓的丙戌狗年很快地就来到了。刚刚抢在零点之前把Coding的工作给搞定了然后飞速倒水,赶在鸡年烫上了脚。然后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上的几个活宝吵吵闹闹。
等到新年钟声敲响,想着现在在排队上寺庙的人,收着大家的短信,不由得粲然一笑,到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丰收啊。
回想起来,回家的美好感觉也没享受几天,其实也可以说没享受,因为名义上是在玩,结果还是Coding了很多东西。然后呢,因为更大的梦想,所以我的N91啊,“穿件衣服”啊之类的计划也都泡汤了。不过,生活还是在带着微笑继续。
应该说昨天了,腊月廿九的时候,一路颠簸回到乡里上坟烧香。很久没有颠簸过了,竟然有点不习惯。小时候的我是很喜欢这样在土路上颠车的感觉的啊。见到了婆的坟,风水真的是不错,高处望远,又拜祭了公的坟,烧钱纸,点鞭炮,然后噼噼啪啪的声音就在山里面回荡。想起小时候的事情,因为怕狗而被人戏弄,在水渠里面玩耍,生出了几许怀念。望着那些渐渐随风飘去的纸灰,留在地上的印记,在思考着,又不清楚究竟思考的是什么。
回到伯伯的家里,吃着一碗泡菜鱼,一碗腊肉,一碗香肠和一碗青椒炒肉,不由得为自己的以前痛苦起来,虽然知道这样自己给自己找茬不必要。
人生毕竟有自己的方向,不能因为别人的生活而搅乱,还是应该送自己一个Aibo做为新年礼物。社会总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在我记忆的农村也已然和现在不同,大家的生活逐渐富裕,那么我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不能沉迷在旧时的感伤和幻想之中,所以,早上要开始背TOEFL单词了。
今天总结一下哪些在2005年开头的时候准备做但是现在却没有做或者做不好的事情,给自己提个醒。
1本小说
《遂州纪事》,自己觉得开头挺好的,从5月份开始动笔,结果就真的没有写完,可惜的事情。
2份申请
CMU和MIT的application都没交,都过了deadline了,可惜又没有办法。
10台电脑
cluster的事情从去年开始说,一直没有动手做,今年应该开始了。
600分
TOEFL成绩惨不忍睹,600分都没到,唉。
to be continued…
今天晚上一口气点评了北京上海的五家餐厅,寒一下自己。不过回家之后感觉,外面的菜再贵,环境再好,还是不如自己家里的腊肉鹅蛋豆腐皮来得香。换句话说,回家的感觉真好。
家里的大床躺着好舒服,而且又有很多新变化。爸居然配了一个HP的激打,感觉真是爽死了。又可以开着音响听音乐了,有重低音的感觉好怀念啊。
虽然手头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但是第一件事情还是好好地洗个澡,然后什么也不想地躺在床上。温暖的被子,带着阳光的味道。
一大堆的零食、一大堆的水果意味着我坚持了一个月的减肥计划要彻底报废了。今天晚上就吃了一个柚子、五个橙子外加一杯酸奶。
明天上午开始,还是认真做事情吧,在一个休闲的小城市里面,真是很容易颓废的啊。
**对这个结果,我很寒很寒很寒很寒(-_- | )** |
Your Brain is 53.33% Female, 46.67% Male
Your brain is a healthy mix of male and female You are both sensitive and savvy Rational and reasonable, you tend to keep level headed But you also tend to wear your heart on your sleeve
闲来无聊的涂鸦,显示一下现在学术研究的荒唐。
1.前言
关于吃饭这个问题,常常存在“吃了还想吃”(以下简称“吃”)的这一错误认识,直接导致由于吃得过多而导致胃痛肠痛,影响生活质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段提高,食物烹饪水平也有了相当程度的进步,更导致了人们放纵口腹之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埋下了隐患。
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吃”问题的根源。在接下来的一章中,将介绍科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在第三章中,将从两个心理学分析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在第四章中介绍了超过1000份面对面调查的结果。在第五章中对第四章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办法。
2.相关工作
关于“吃”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一位叫做孔仲尼的哲学家说“食色,性也。”就是说,吃饭和好色是人的本性,第一次提出了“吃”的本性问题。
西方近代的研究涵盖了这一工作的最新见解和进展。在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论三讲》中,首次将“吃”认为是人的欲望的一种,并且提出了婴儿的“口欲期”概念。
作为心理学派的重要一支,日内瓦学派却在吃饭问题上鲜有提出见解,实在是一种遗憾。
3.心理学对吃饭问题的指导
这里,将从纯粹精神分析和认知发展的精神分析两个方面对“吃”问题进行讨论。
3.1.纯粹精神分析
“吃”可以认为是人类欲望的一种。欲望的产生可以归结为生存的需要。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存在两种基本欲望,一是生殖的欲望,一是生存的欲望。为了满足生存的欲望,“吃”问题产生了。
在进化过程中,两种欲望逐渐融合,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试图从“吃”上得到心理满足,将对事物的情感逐渐转移到了食物上,而由于婴儿时期的口欲影响,对喜爱的事物总是喜欢一吞了之,更何况是食物。从而导致了“吃”问题。
3.2.认知发展的精神分析
儿童是在八个月大之后,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成人关于食物,即“吃”问题,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的影响。在儿童时期,由于没有掌握守恒的概念,因此没有吃饭的“度”的概念,容易导致过饱或过饿。
因此,在成人时期,逐渐掌握守恒概念后,应该能够把握食物的“度”。恰恰相反,在成人时期,由于暴饿比暴食令人更加印象深刻,在潜意识中存在报复心理,将这种报复心理表达在食物上,因此“吃”问题出现了。
4.调查
为此,我们对1023名自愿者进行了面对面的调查,其中634位男士,389位女士。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样本总数的5.6%,在20岁~30岁之间的占样本总数的34.2%,在30岁~40岁之间的占样本总数的40.4%,在40岁以上的占样本总数的19.8%。
问题主要如下:
1.您是否认真将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2.您是否在儿童时期受过吃不饱的困扰?
3.您是否尝试从食物中寻找心理寄托?
4.您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发泄的途径是?A.找人倾诉;B.购物;C.暴饮暴食;D.其他。
对第一个问题,有92.1%的受访者选择“是”。
在第二个问题中,出现了明显的年龄分化,在20岁以下的人群中,只有5%的受访者承认有过这种困扰。而在20岁~30岁人群中,有20%的受访者承认有过困扰,在30~40岁人群中,有63%的受访者表示有过困扰,并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表示刻骨铭心。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90%的受访者表示有过困扰。
对第三个问题,74%的受访者承认曾经有过这样的尝试。
第四个问题上,31%的受访者将A作为重要途径,而10%的受访者认为B是他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44%的受访者选择C,而15%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5.结论及今后工作
从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相当部分人群将“吃”作为移情的表现(问题3/4),而在潜意识中有报复动机的人群显得少一些(问题2)。因此,以后的工作可以更多地投入到移情行为的研究上,而作为一种解决方法,社会对于缓解压力和心理需要,可以创造更多其他形式的移情方法,使人们的移情行为更少发生在食物上,减少“吃”问题对社会的危害。
Liu, your true color is Red!
Your color is red, the color of racy sportscars, blushing cheeks, and luscious roses. Red symbolizes passion, romance, and love. So, since you’re ruled by red, you probably trust your feelings more than your brain and tend to act spontaneously. If you see something you want, you go for it without thinking twice — impulsive is your middle name. You don’t wait around for people to make decisions, either; you dive right in. Quite the romantic, you pay close attention to your emotions. In fact, if your heart isn’t in what you’re doing, you won’t be satisfied. Of course, even when you do pour all your energy into the projects you tackle, your impetuous nature means your passions can shift as frequently as the wind. That’s why some reds have trouble with commitment. Our advice? Next time you’re feeling fickle, think before you act, if possible. You might be surprised at the results. Overall, though, it’s great to be red. No one lives life more completely than you do.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哀,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俄·普希金
普希金在小女孩的窗前写下了这首诗,但是他的死亡却是让人如此的可笑,可以说是mystery、tragedy或是fake。两个血气方刚的男人,俄罗斯的轮盘赌,但是,诗人的浪漫怎么会想到从来没有公平的决斗呢。为了一个女人,仅仅是为了一个女人,他被生活所欺骗,而且没有机会再怀念过去。到底是感激他的柔情还是为他的想不开而害臊?
最近不知怎的,突然想谈电影,大概是看了谈电影的电影有所触动吧。
我不是一个怎么爱看电影的人,基本上对此也没研究。记得除了学校组织的电影外,看的第一场电影是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带着我看夜场,就是12点放完的那种。片名不记得了,就记得是刘德华演的,二三十年代的警匪片,当时被激烈的枪战镜头吓哭了,可见当时我就是踏实胆小的人。
到后来,大概上小学吧,家里有了录像机,就可以看录像带了。录像机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将电视录下来,当时还把CCTV-2放的《海底两万里》录下来。当时街上租录像带的地方也渐渐多了起来,于是也偶尔去租两盘过过瘾。当时就喜欢看科幻+枪战题材的,要是再有几个机器人就感觉棒极了。可以看出,当时的我就已经脱离武打片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录像机也冷落了起来,然后是DVD机(我家是直接跳过VCD时代的),但是由于不能放VCD,所以也被冷落了段时间。
忘了是初一还是小六,第一次到成都的电脑城去,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盗版碟,眼睛都花了,居然还有DVD,眼前一亮,赶快开始挑。由于喜欢科幻嘛,所以买了盘《人工智能》和《魔戒I》。说来惭愧,当时看《人工智能》的时候真是懊恼极了,怎么都放了一半了还没机器人出来,都是人在说啊说啊的,现在想来,大概当时连斯皮尔博格他母亲都问候过了。《魔戒I》因为看着比较唬人,一会中土大战,一会儿魔法来魔法去的,就被套牢了,连看了两遍,可见精神生活的严重匮乏。去年重新将《人工智能》翻出来的时候,才觉得还是蛮好的一部片子,关于人与人工生命的关系探讨挺好。
初中的时光就是打电脑看电视打台球中度过的,电影除了学校的都没怎么看。然后直接跃迁到高中时代。
其实也不能算严格的高中,自从初三下学期我家装上宽带以后,精神生活就开始丰富起来了。开始通过bt孜孜不倦地下载各种电影。诸如魔戒系列啊、我,机器人啊之类的好莱坞票房号召系列。
到上海之后,由于得天独厚的环境,下载电影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俗话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高二开始,我就将个人的欣赏提升到了集体欣赏的新高度。学校教室里有投影仪,还有立体声音响,虽然没有环绕音,但考虑到是RMVB格式的也就凑合了。
从《异形大战铁血战士》开始,班级影院开始经常化。总是每周三~四开始收集大家要看什么电影,周五晚上下载,然后周六开始放。顶峰时期,一周下了两三部片子,就只有在体选课的时候看了,当时看的是《生化危机II》。
渐渐地开始喜欢上了很多人一起看电影,买点零食饮料,一起分析。连《饺子》这样无趣的电影大家都能分析得有声有色。
暑假寒假回家还是想大家一起看看电影,怎么办呢?幸好咱朋友遍天下啊,于是要看电影的时候,就坐着车到成都,找到岑崟,拿起他家里的电影票就往王府井冲(真是好笑,成都的电影院居然叫王府井!)。这样,居然在宽敞舒适有爆米花可乐的大厅里免费K完了好几部大片。
从大片到文艺片是有过程的,也是要有潜移默化的教导的。逐渐厌倦了大片的华而不实,以至于后来班级影院放《刀锋战士III》《韩城攻略》都懒得去看。
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十七岁的单车》,从此牢牢记住了王小帅和高圆圆这两个名字。高二的时候,另一位语文老师又放了一部《活着》,从此将余华这个名字记住了。然后看了一些小说,《秦腔》《许三观卖血记》,再看了一部《青红》,就突然想看看这样描写普通生活的电影,开始了现在的观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