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comment yet

闲来无聊的涂鸦,显示一下现在学术研究的荒唐。

1.前言

关于吃饭这个问题,常常存在“吃了还想吃”(以下简称“吃”)的这一错误认识,直接导致由于吃得过多而导致胃痛肠痛,影响生活质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段提高,食物烹饪水平也有了相当程度的进步,更导致了人们放纵口腹之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埋下了隐患。

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吃”问题的根源。在接下来的一章中,将介绍科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在第三章中,将从两个心理学分析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在第四章中介绍了超过1000份面对面调查的结果。在第五章中对第四章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办法。

2.相关工作

关于“吃”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一位叫做孔仲尼的哲学家说“食色,性也。”就是说,吃饭和好色是人的本性,第一次提出了“吃”的本性问题。

西方近代的研究涵盖了这一工作的最新见解和进展。在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论三讲》中,首次将“吃”认为是人的欲望的一种,并且提出了婴儿的“口欲期”概念。

作为心理学派的重要一支,日内瓦学派却在吃饭问题上鲜有提出见解,实在是一种遗憾。

3.心理学对吃饭问题的指导

这里,将从纯粹精神分析和认知发展的精神分析两个方面对“吃”问题进行讨论。

3.1.纯粹精神分析

“吃”可以认为是人类欲望的一种。欲望的产生可以归结为生存的需要。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存在两种基本欲望,一是生殖的欲望,一是生存的欲望。为了满足生存的欲望,“吃”问题产生了。

在进化过程中,两种欲望逐渐融合,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试图从“吃”上得到心理满足,将对事物的情感逐渐转移到了食物上,而由于婴儿时期的口欲影响,对喜爱的事物总是喜欢一吞了之,更何况是食物。从而导致了“吃”问题。

3.2.认知发展的精神分析

儿童是在八个月大之后,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成人关于食物,即“吃”问题,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的影响。在儿童时期,由于没有掌握守恒的概念,因此没有吃饭的“度”的概念,容易导致过饱或过饿。

因此,在成人时期,逐渐掌握守恒概念后,应该能够把握食物的“度”。恰恰相反,在成人时期,由于暴饿比暴食令人更加印象深刻,在潜意识中存在报复心理,将这种报复心理表达在食物上,因此“吃”问题出现了。

4.调查

为此,我们对1023名自愿者进行了面对面的调查,其中634位男士,389位女士。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样本总数的5.6%,在20岁~30岁之间的占样本总数的34.2%,在30岁~40岁之间的占样本总数的40.4%,在40岁以上的占样本总数的19.8%。

问题主要如下:

1.您是否认真将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2.您是否在儿童时期受过吃不饱的困扰?

3.您是否尝试从食物中寻找心理寄托?

4.您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发泄的途径是?A.找人倾诉;B.购物;C.暴饮暴食;D.其他。

对第一个问题,有92.1%的受访者选择“是”。

在第二个问题中,出现了明显的年龄分化,在20岁以下的人群中,只有5%的受访者承认有过这种困扰。而在20岁~30岁人群中,有20%的受访者承认有过困扰,在30~40岁人群中,有63%的受访者表示有过困扰,并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表示刻骨铭心。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90%的受访者表示有过困扰。

对第三个问题,74%的受访者承认曾经有过这样的尝试。

第四个问题上,31%的受访者将A作为重要途径,而10%的受访者认为B是他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44%的受访者选择C,而15%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5.结论及今后工作

从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相当部分人群将“吃”作为移情的表现(问题3/4),而在潜意识中有报复动机的人群显得少一些(问题2)。因此,以后的工作可以更多地投入到移情行为的研究上,而作为一种解决方法,社会对于缓解压力和心理需要,可以创造更多其他形式的移情方法,使人们的移情行为更少发生在食物上,减少“吃”问题对社会的危害。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