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comment yet

通货膨胀,应该是供需关系造成的一种现象。由于货币对商品供大于求,导致商品价格不断上扬。同时,这样的上扬出现问题其实包含了对后市的期望。如果商品价格和货币发行严格正比,那么就不会引起经济体的问题。但是,由于这种市场预期导致的超前性(和市场本身的滞后性形成了对比),商品价格总是比当前的货币总量要高那么一点,于是,通胀成为了问题。

一般认为,股市的不断推高造成的泡沫会导致通胀加剧。股市资金的流动性大得多,很容易就流入了商品市场。而楼市却相反。楼市称为不动产,流动性听起来要小很多,因此和通胀关系也就小了很多。

但是在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增多的今天,还抱有这样的思路是会吃亏的。这个市场上很多我们认为会压住现金的东西都通过层层包装把现金回归到了市场上。从这个角度看,现阶段全球面临的通胀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不该出现的钱出现了引起的。

以次级债为例,大家都知道,次级债导致流动性枯竭以至于各央行要给商业银行借钱。但是,实际上,次级债却是导致了流动性过剩,甚至造成了这轮的全球通胀。只不过,流动性过剩不是在金融市场上,而是转移到了商品市场上。换句话说,我们购买的商品的价值大于了我们实际花销的钱的价值。

所有的金融工具,从古老的贷款到所谓的次级债,都有责任。通过大量的住房贷款,银行将大量的现金送入商品市场,再慢慢回收现金。而那些贷不起款的人,也通过次级债借到了根本还不起的钱来买房。结果是,金融市场的钱整块整块的流入了商品市场。整块,是说这些钱动辄就以几万美金计,而回收却是断断续续,甚至根本回收不了。

于是,商品生产过剩,却又能奇迹般的套来现金,商品市场上的现金便由于这些过剩的商品不断增加。同时,金融市场的现金却通过购买股票、债券的方式借给了贷款机构、商业银行,导致自身的流动性缺乏,以至于通过隔夜拆借的方式来缓解现金不足。

如果再理出一个脉络来的话,其实商品市场上的钱又回到了金融市场,因为这些钱本来就是生产过剩造成的,投入再生产产出并不多。大部分的情况,这些钱回到了所谓的新兴市场。于是,就如同小瀑布,货币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流入了发达国家的商品市场,然后又流入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最后汇入了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市场。

在这场全球商品生产过剩造成的通货膨胀中,发展中国家的通胀现象更加严重了。能源和大宗商品(石油、有色金属等)由于全球物价挂钩,将流动性分摊到了全球,反而显得不是那么引人注目。而地区相关的食品等价格却节节攀升。这其实不叫结构性通胀,而是市场机制本身导致的正常通胀,和结构没什么关系。因此,对结构性通胀开出的那些药方,例如提高食品产量并不是说无效,而是用很难一蹴而就的提升生产来追赶现金汇聚的速度。

如果脉络正确,那么为了缓解货币增多的这种压力,就有这么一些办法。货币升值:相当于提高了发达国家的现金进入发展中国家的门槛,至少,可以少印货币,把国内的流动性泛滥治一治;然而,这只能把没进来的现金挡一挡,如果调整合适,那么也要时间才能把国内的通胀期望消化掉。促进投资国外金融市场:于是把钱又流回了来的地方,想起来是很合适的方法,却是一个战略工程,从开始到看到效果,恐怕执行人自己都吃不起猪肉了。将钱限制在金融市场,而不进入商品市场:治标的办法,但是却很快能看到成效。

让钱不再到商品市场上流动有很多方法,回头看看97年朱总理为什么开放楼市。楼市,能够把大量存在银行的钱流动到商品市场上,所谓的激活了内需。而现在来看,正是这些钱在造成影响。前文已经论述过了,大部分不动产的价值都成为了现金整块流动到了整个商品市场上。而由于大量投资楼市的钱来自于银行,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在逐年下降。

用股市来吸收商品市场上的流动性看来是划算的。尽管股市的泡沫也会流动到商品市场上,但是相比楼市整块整块的钱,这部分其实要小得多。因此,通过打压楼市和炒作股市的方法来缓解通货膨胀便成为了一种现实的选择。

唯一的问题是,这种听起来很美好的现实选择却有现实的困境。在楼市良好而股市低迷的03年04年,中国一直保持着低通胀,而在楼市良好股市也良好的07年,却导致如此巨大的通胀。将其解释为市场的滞后性和巧合的确是需要勇气。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