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comment yet

**最近喜欢翻看以前写的文章了,其他的太忧郁,就这篇比较蓬勃向上。 **

很多文学作品,刚开始看到,眼前一亮,过了几天,几个月,也就黯淡下来了。

窃以为,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不褪色的,无论看多少次都不一样的震撼。可惜的是,小学初中的时间却被浪费在了无尽的垃圾文学中,徒耗无数光阴,实在是可惜。而直到现在,也没有读完四大名著,无能妄言。而那本论语,也是不敢再动。沙翁的名言熟记在心,而对于他的文章,却没有拜读,辜负了沙翁一片苦心。

那你读过什么?

除了那么多的垃圾文学之外,可能我只读过少得可怜的文学和不计其数的文献或者畅销书。或许鲁迅先生算一个吧!可惜的是,读的是先生的散文而不是先生锋利的杂文。

说起作品,或许就说狭窄了,更宁愿老师出一本书,再写书评倒更拿手一点。近代作家的书,真是很没有写的价值,况且,真正看完的,也算少数。或许,科幻类和科普类的很冷门,没人写吧,权当练笔。

记得最开始看《量子物理史话》的时候,是没有兴趣看下去的,这种传记类的文章要看完要很大的勇气。可是,越看却越有兴趣,居然放不下手来。

浅评《上帝掷骰子吗?- 量子物理史话》

那些科学的传奇,总是让后人惊叹。站在伟大人物的身后,就会感觉到令人窒息的魔力。或许,那些令人激动的奇迹年代已经不可能再来到,很多人碌碌地度过这些奇迹的年份,却没有发现,就是这些个人,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这就是物理,或许是在当时无聊的数字消遣,却改造了一切。在现在,我们仍然缅怀那个英雄的时代,为没有生活在那个英雄的时代而惋惜。作者无疑也同样是复古主义者,悲观的表示,随着工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出现奇迹年的几率也越来越小。科学历史上一个人将科学独自推进300多年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而且,科学和现实的差距似乎是越来越大,高等物理越来越成为玄之又玄的哲学范畴,这也是现代科学的无奈之处。如同作者描述的哥本哈根解释一样,似乎更倾向于冥冥之中的有神论。

光到底是什么?从这一个问题出发,作者引出了在物理学界争论了数百年的光本性问题,那个小问题,曾经困惑了多少伟大的人物,又有多少人为此郁郁而终,那一连串光辉的名字:笛卡儿,牛顿,波义耳,胡克,赫兹,波尔,爱因斯坦……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戏剧,他贯穿了现代物理学说的始终。经典物理学的终结,现代物理学的革命,都蕴藏在上帝的要有光中。

为了上帝的一句要有光,无数的伟人前赴后继,就是为了那神圣的光。在三次的微波战争中,无数的科学家倒下了,到底是波还是粒?现在的小学生可以给你一个最简洁的回答:波粒二象性。可是就为了这样一个统一的结论,牛顿倒下了,托马斯·杨倒下了,开尔文倒下了,他所预言的两朵乌云最终带来了后天般的场景。大统一的理论终于由爱因斯坦一代建立了,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根基。而波粒二象性也由波尔哲学般的波塌缩成粒子的哥本哈根解释并没有使得爱因斯坦信服。上帝从不扔骰子就是爱因斯坦对此的回答。怎么能够容忍观察者看到就塌缩,而没看到就恢复成波形。这实在是无神论者无法忍受的。

由混沌和量子建立的地基上,我们刀耕火种的建立新的物理架构,或许这就是物理学的宿命?毁灭后的重构,然后再毁灭?不得而知,倒是更希望物理学不要变成另一种形而上学,更希望看到物理学的未来,那种改造历史的未来。还会不会有激动的奇迹年?只能拭目以待。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