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comment yet

长久以来,我们在谈论互联网经济,谈论眼球经济和长尾。但是所有的话归结起来无非是使公司能够运转起来,使自己的钱包鼓一点。

那么,不妨从分析现金流的角度来看看讨论的互联网经济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

互联网上来来往往的钱并不少,据马云说,支付宝的平台上每天流过的资金有几千万。但是,淘宝不收手续费,那么就是说,这些现金流还构不成“互联网经济”。

还是先谈谈Google。Google的现金流是怎样的呢?

看看Google今年第二季度的财报。第二季度Google AdWords的营收为14.3亿美元,Google AdSense的营收为9.97亿,占到了Google总营收的99%。就是说,对于Google公司而言,绝大多数的现金流是从企业到企业的。当然,极少数的收入来自于软件授权等,比如Google Earth Professional。这部分极为细小的现金流是从用户到企业的。这其实还是创造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的注意力经济,也就是用用户的注意力换取企业的广告投资。这其实是现成的媒体经营模式。同样经营模式的还有很多门户网站,比如新浪。

新浪今年第一季度的广告营收为2220万元,占到了总营收的47%。新浪也的确是在向媒体公司的方向努力。

这就是互联网的第一类现金流模式。

另一种现金流的模式是eBay的模式。eBay今年第二季度网络拍卖服务的营收为10.28亿元,占总营收的73%。第二季度网络支付服务的营收为3.39亿元,占总营收的24%,剩下的3%的营收来自于通信服务。就eBay而言,它的现金流是从用户到企业的。当然,其中还有分别。事实上,网络拍卖服务的现金流是从B类用户到A类用户再到企业的,而网络支付服务是从用户一到企业再到用户二的。

关于A类用户与B类用户的讨论:

文中的A类用户是指那些贡献内容的,黏度高的用户,也就是深度参与的用户。例如BLOG的创建维护用户。而B类用户是指那些仅仅简单参与不贡献内容的用户。例如BLOG的浏览用户。

第三类的现金流模式要看Amazon了。Amazon其实是扮演的传统销售商角色。因此他的现金首先流到供货商处出货,然后用户的现金再流入Amazon。Amazon的大多数用户属于B类用户。

显然,在讨论这三类现金流模式的时候,我们对第一类现金流模式的用户关心程度较低。因为第一类现金流模式的用户并不贡献现金,他们贡献的是注意力,使得提供服务的公司能从对此类注意力感兴趣的企业中获得现金。这里涉及到一个注意力到底值多少钱的问题。有两个计算方法。其一,先考虑有多少注意力可以转化为购买冲动。这可以通过统计有效点击的比例来得到一个大概的值。DoNews上有一个非权威的统计结论有效点击率大约是1%。再考虑广告客户愿意花多少钱在有潜力的客户身上。那么就可以得到相关的结果。另外一个方法是考虑广告市场,特别是互联网广告市场的份额。就中国的统计数据而言,互联网广告约有29亿人民币,而总体广告规模有1200多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互联网广告份额约为3%。考虑全球的情况也与此相差不多。

上面的分析说明,事实上,当用户的现金流入广告客户之后,只有少部分现金再流入到了互联网广告中。Google迄今为止很成功是因为他整合了全球的中小广告客户。然而互联网广告的蛋糕到底有多大,可以用一些数据算算。

第二种现金流方式终于结合了用户的因素。营收基本来自于用户,而且是黏度很高的用户。虽然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手续费从A类用户收还是从B类用户收都是一样的,但是正是由于A类用户的高黏性(信用度的迁移很难)保证了营收的稳定。但是eBay所做的事情市场规模只能养活一至两家企业,市场也只允许一至两家企业的存在,这种模式的复制具有很大的难度。

第三种现金流方式我更愿意将其看成是传统的销售商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而已,这种模式不具备互联网的显著特性,在这里互联网彻底沦落为了一种工具。

那么什么是互联网经济的好的模式呢?事实上,广告模式无法养活足够多的互联网企业,但是从企业分红这条路可以仍然可以养活很多互联网公司,比如豆瓣等。而从用户终端的盈利模式显然是很传统同时市场规模很大的方式,只是,习惯了免费的互联网用户连收取手续费都很难。发现新的盈利模式的路还很漫长。

但是,互联网绝不只是经济上的一个盈利工具而已。Wikipedia也活得很好。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