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comment yet

为什么又要说起酒来?很简单,因为我根子里还是四川人,而四川历来是出好酒的。

酒的历史我也没去追溯过,想来大概是哪个古人煮好的饭结果没吃烂成水了却发现这水特别好喝的缘故吧。查正经的故事,那是远在商就有酒了,没见纣王修酒池肉林与美人嬉戏不亦乐乎么。

对于酒来说,酿造可是个大工艺。在战国时候就有一个故事。据说很早很早以前,就中山国的人酿的酒特别的香醇。好到什么程度呢,喝了一口,就会醉好多天。听说了之后啊,就有一鲁国人来学手艺。这东西在中山人看来就跟可口可乐的配方一样,恨不能好几个保险箱锁住的呢,怎么会传给你一鲁国人。这人啊,就什么也没学到,但是不好空手回去让人笑话吧,就去偷人家的酒糟,然后用自家的酒泡上,号称是中山国正宗手艺。这其实就跟现在满街的兰州拉面一个道理,图个名气。

可见,在战国的时候,酿酒工艺还不是很成熟。发展到现在,酿酒其实说来也就这么几个步骤。将富含淀粉的粮食啊水果啊煮熟了,加点酒曲在那发酵,发酵好了留出来的就是酒了。不过,这东西也得讲究,比如原料吧,用高梁、还有五粮,当然啦,还有葡萄啊之类的。还有水,你看人家茅台,就一口井出水酿。加来发酵的酒曲这东西就是酒厂里面的宝贝了,不外传的。再说,好酒都要经过好几次蒸馏发酵的,如果就一次蒸馏发酵的,据说难喝无比,大概能与鲁国人酿的酒有一拼。

酒好不好,除了原料,最重要的,还是后期的勾兑。勾兑可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掺水,这是门技术活。经过几次蒸煮后的酒啊,浓度可以和医用酒精媲美,喝下去那是要出问题的,勾兑得度数低一点,才有人敢喝啊。勾兑得好的酒,那是爽口而不上火,勾兑得不好,就是要头痛了。

不过这纯粹是从国酒的角度看,洋酒就不知道怎么搞的,四五十度的酒居然熏眼睛,老毛子真是缺乏文化涵养啊。

上面谈了谈酿酒工艺的问题。其实酒文化啊,除了酿酒工艺的讲究外,还别有情趣。咱从最人民群众谈起。人民群众喝口酒啊就图个热闹,因此在农村就流行装一碗酒,一个一个传下去,不能喝没关系,少喝点就成。酒量上咱汉族向来不苛刻,说随意就好。少数民族不同。去云南的少数民族家里做客,那主人是二话不说,马上捧一竹筒过来,不是竹筒烧肉,而是一竹筒的酒,就要你一口喝完。这是少数民族比较实在的地方,不善于言语么。我们就喜欢喝酒的时候互相劝酒,还得找缘由。比如“老李,你老婆哪个小学毕业的啊?”“XX小学啊”“得,咱爷俩整一杯,敢情我内人和嫂子一个小学毕业的啊”。还有各种各样的劝酒词,就不列举了,免得说我这人鄙俗。那就整点高雅的。

把喝酒这事弄得最高雅的还是魏晋时候的那帮子士族,整天附庸风雅,喝点小酒能不高雅么。然后就有了最高雅的曲水流觞。说白了,就是一群大男人,蹲在小溪边,把特制的酒杯放在小溪上,顺流而下,停在谁那,谁就要一饮而尽,还要雅致地赋诗一首才算完。最著名的那次大家学识渊博都知道,就王羲之题《兰亭序》的那次。

劳动人民就没这么有闲情逸致,喝酒最多也就划划拳。别小看的划拳,那可是身体配合度和意志力的较量,就看谁先服从谁的吼声。而且划拳啊,还揉进了当地最著名的故事,不信可以比较一下各地划拳用语的不同。

上面这些就是酒桌子上的闲话了。要弄点文化,还是要说文人。文人那是没人不好酒的。而且中国有句古话叫“无酒不成席”,没看元稹的老婆卖了簪子也要买酒来招待客人么。哪个文人没帮朋友,那不还得酒精考验么。

文人喝酒和士兵喝酒不同。士兵喝酒能想到最浪漫的也就是那个天真浪漫何以家为的霍将军了,将御酒倒入河中与士兵们共饮,浪漫而豪爽。文人喝酒就是自家的浪漫,比如李白在醉后的投明月而去,苏轼对明月以歌。大概古人的夜生活也因为有酒而多姿多彩,所以月亮上才多了桂花酒的传说。

对文人谈酒,大家都会想起竹林七贤那个个好酒的样子。我不是江南人士,这方面还着实不清楚。我的印象里,若一壶酒的话,就是“对影成三人”,一缸酒大概就只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了。

刘留
乙酉岁末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